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 巴彦淖尔市文明办 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道德模范
【好家风进万家】家风家教话传承|杜玉清家庭: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见
  • 发布时间:2024-01-08
  • 发布来源:内蒙古文明网
  • 感谢阅读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良好家风、共同创建文明家庭,内蒙古文明网策划推出“家风家教话传承”专题。今天,为大家讲述孙传红家庭的故事。

  杜玉清家庭住在通辽市科左中旗珠日河牧场直属分场。二人从师范院校毕业后,都成为了教师。毕业后,杜玉清跟随着丈夫回到了家乡任教,夫妻二人潜心钻研教材,坚持业务自学,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教学质量,把自己的爱灌注给每一个孩子,凭着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永远保持着爱岗敬业精神。杜玉清在体检时查出慢性肾炎,丈夫马玉峰每天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不离不弃照顾妻子,用宽厚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2022年,杜玉清家庭被评为全区“文明家庭”。

杜玉清(右一)一家。

  从校服到婚纱到三尺讲台的爱情

  杜玉清夫妻都是土生土长的珠日河人,从高中到大学一直是同学,结婚20年来,他们相濡以沫、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同事们都说他们是“模范夫妻”。从师范院校毕业后,杜玉清就跟丈夫回到家乡任教,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个春秋。

  教学中,他们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坚持业务自学,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教学质量。在工作中,把自己的爱灌注给每一个孩子,注重掌握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自工作以来,他们始终坚信“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所以,他们一直用自己温暖的心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小过失,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20年的时光里,他们记不清教了多少学生,只记得毕业的学生来看他们时都会亲切地喊一声:“马哥”“杜妈”。2020年9月,杜老师接到了担任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任务,面对35名住校的“鼻涕虫”,他们选择“以校为家”,整整一学期早上六点半到校,天天关注天气情况,晚上帮孩子们把第二天穿的衣服给准备好,再等他们睡了才会回家……

  用良好的家风涵养初心使命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报亲恩”,这句名言在他们夫妻二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20年来,在事业上,他们互相理解、互相帮助,遇到困难互相开导、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解决问题。说到杜玉清的公公、婆婆,更是当地有名的好公婆,他们是节俭、淳朴、善良、开明的老人,而且经常参加老年艺术团的集体活动,坚持锻炼身体。杜玉清与婆婆之间相处得更像朋友,一家人有着广泛、相同的兴趣爱好。在公婆的带动下,杜玉清家庭也渐渐变成了“绿色生活”的家庭。他们节约用水,家里的淘米水和洗完蔬菜的水真正做到了一水多用;他们提倡垃圾分类,外出购物买菜时一般自带购物袋;不用一次性碗筷;家用照明尽量用节能灯,并且出门养成随手关掉电源开关的习惯。

  历经风雨终见彩虹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杜玉清在体检时查出患有慢性肾炎,尝试了多种治疗无果后,2016年选择了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是长期的治疗过程,杜玉清无奈之下辞去了教导主任一职,在家养病。这对当时才30多岁,想在工作上有所作为的年轻教师来讲无疑是残酷的。治疗期间,杜玉清因激素的副作用变成了满月脸、水牛背、水桶腰,还患有骨质疏松,空腹血糖达到了22、手脚抖得拿不了碗……这些痛苦,一度让她陷入了抑郁。2016年6月,杜玉清因肺部感染被送到医院时,已无意识,医生向家属发了病危通知。住院20多天,是丈夫和家人的不离不弃,创造了一次次的生命奇迹,经过半年的调理,最终脱离了氧气瓶。不知不觉已经过去6年的时光,每每提到当年的事情,夫妻二人都不禁感慨:“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见!”

  回首过去,杜玉清用爱心、孝心、真心对待家人和周围的人,她相信自己和家人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赵中华)

欢迎您访问巴彦淖尔文明网 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 巴彦淖尔市文明办 主办
邮编:015000 电话:0478-8761702 传真:0478-8655852
邮箱:bynewmw@163.com 技术支持:包头敏捷科技